夏启这样坚持了几年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人们常常
夏启这样坚持了几年,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儿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严格,对待别人又多么热情、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夏启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又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这一次,有了群众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他的力量大大增强。最后,夏启终于把有扈氏打败。有扈氏本人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草原地区。夏启成功地解除了有扈氏对自己的威胁,他的地位也最终得到了认可和巩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夏启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自己暂时不得人心;二是从长计议,为得天下人心,他没有自吹自擂,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实际做起。最终他取得了胜利。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敢而胆大妄为就会遭到杀害,勇敢而不逞强就能保全性命。这两种行为一个遭害一个获利。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自然的法则,不交战而善于胜利,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苍天布下的法网广大无边,虽网眼稀疏,但不会遗漏。
老子以一个“勇”字开篇,然后引到了无为的人生哲学上。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里的“勇”是勇气、勇敢的意思。整句话的大意是勇敢到无所不敢为时,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勇敢到有所顾忌时就能保全性命。怎样理解呢?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真正的勇敢,是敢为又有所不敢为,而不是恣意妄为、胆大包天。可是老子怎么又把生死和勇敢联系到一起了?它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因果联系?老子没有具体说明,需要我们联系老子的思想体系去细细体味。
老子一贯主张无为,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前面的诸多章节中老子一再为我们阐释了无为的内涵,这一章老子再一次提起,并提升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勇敢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转向反面,就不能称其为勇敢而只能称作鲁莽了。鲁莽是一种性格缺陷,在今天看来,鲁莽是不可能遭杀身之祸的,而在当时就有可能会被杀害甚至株连九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老子所说的“勇于敢则杀”并非夸张之辞。
老子又说:“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勇,程度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老子一贯主张自然无为之道,重柔弱不重强悍妄为。我们都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违逆的,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勇于敢”是恣意妄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举动,所以老子认为会招致杀身之祸。与此相反,“勇于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所以就“活”,即保全性命。老子将生死和勇提到同一高度来论述,可见把握好勇的度是多么重要。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老子说自然的法则是不交战而善于取胜,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主要是说顺应自然、不争不夺却赢得了万物的归顺和爱戴,不战而征服了万物。我们人类之所以要“勇于敢”,是因为有私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才和别人争夺、和自然争夺,而大自然是不与人争的,所以它取得了万物,人在争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自己所谓的勇敢。这种勇敢是违逆天道的,是注定要遭受失败的。
最后老子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八个大字总结,八个大字如同八支无形而又杀伤力极强的枪,时刻瞄准为所欲为的统治者、无所不敢的亡命之徒……
王猛依法严惩豪强
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指导方针上有较大的区别。
- 罪莫大于亵天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图]
- “太史公曰”句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图]
- 本篇选自《战国策·卷十,齐三》本文讲述了淳于髡向齐宣王引荐人[图]
-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图]
- (三)以势压敌我们趁敌人无路可退之机巧妙地利用敌人“不可脱”[图]
- 者忝谦词愧居某个官位的意思若敖大部分的版本都将“若敖”写为“[图]
- 有土仪用来送人的土特产品[图]
- “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早已成为历史上的名言它可能有[图]
- 屏蔽屏风黄帝问于岐伯说人体的血气精神是养生而使性命存续的物[图]
- []蔡先生蔡启僔(zǔn)字石公号崑浙江德清人康熙九年状元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