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固原KTV招聘网 > 固原热点资讯 > 固原学习/知识 >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申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申

2022-06-25 13:27:47 发布 浏览 388 次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申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您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您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不会不承认的。”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得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就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唐伯虎装傻示弱保性命

唐寅唐伯虎,明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为人豪放,放荡不羁。后人根据他的事迹,编撰了许多故事,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他超人的智慧和放荡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伯虎年轻时就显示了他超人的绘画才能和写作才能,每年家乡的“比贤大赛”他都能得冠军,与他同时代的祝枝山等人都曾败在他的手下。一时间,唐伯虎的大名传遍了整个苏州,人们都称他为“苏州第一才子”。

不久,唐伯虎的大名就传到了南昌宁王朱宸濠的耳朵里。宁王很有权势,他不仅得到了皇帝的宠爱,而且还广施恩惠,笼络了大批的人才。不仅朝中官员大部分都是他的党羽,而且许多有才能的学子也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宁王听说唐伯虎是个人才,就打算将他请到府里来,可是唐伯虎这个人虽然喜欢享受,但是不喜欢过有拘束的生活,不想依附权贵。所以,当宁王派人来请他时,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唐伯虎越是推辞,宁王就越觉得他有性格,心里就越喜欢他,想得到他。于是,宁王又派人来请他,而且这次带了更多的礼物,这里面包括历代的名字画,是宁王多年积累所得,唐伯虎看到这些珍品,着实喜欢得不得了,拿在手里总是舍不得放下。看到宁王这么求贤若渴,唐伯虎不好再推辞,答应接受宁王的邀请。

来到宁王府,唐伯虎受到了宁王非常优厚的待遇,他被安排到宾馆里住下,享受着最优厚的待遇。唐伯虎悠闲自得地住了半年,平日里和朋友们喝酒聊天,写诗作画。宁王也不急于召见他,让他自由自在地过日子。可是,唐伯虎表面上什么也不关心,实则暗地里处处留意观察宁王的一举一动。他看到宁王倚仗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干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宁王看谁不顺眼,或者有人和他作对,他就会联合同党将他治罪。而宁王府的人也仗势欺人、欺压百姓,百姓们都叫苦连天。更有甚者,宁王还秘密培养自己的党羽和军队。唐伯虎由此判断宁王日后一定会造反,为了避祸,他就装疯卖傻。当宁王派人给唐伯虎送东西的时候,他便脱光了衣服,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地坐在地上,头发蓬乱,浑身涂满了脏兮兮的泥土,见到来人还傻笑。来人见他这副模样很嫌弃,唐伯虎就大骂来人,搞得那个人很没面子,匆匆忙忙地抱着礼物回去禀报宁王。宁王听说了这事,十分生气地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才?我看不过是个疯子,白白吃了我半年的粮食,把他赶出去!”唐伯虎逃离宁王府不久,宁王果然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受牵连的竟有千人之多。

赡思丁以柔克刚

赛典赤·赡思丁,回族人,别庵伯尔的后裔。至元十一年(公元者也74年),元世祖忽必烈委任他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赡思丁在云南以抚绥的手段笼络当地土吏,以其宽宏大度和雄才大略,团结友人,分化瓦解敌阵,尽量把他们争取过来。为了改善同交趾王国的关系,他派人去游说交趾王,晓之以逆顺祸福之理,以致达到了立约为兄弟,交趾王也深受感动,亲自来访云南,建立了很好的邦交关系。据记载,赡思丁受命去征讨萝盘甸叛乱时,他所率部已经把萝盘甸团团围住,叛乱部实际上已处于束手待俘的状况。然而赡思丁亦以宽厚仁慈感动萝盘主请降,从而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了边疆的动乱。赡思丁为官清正廉明,凡有少数民族领袖人物来献礼物时,他总是把这些礼物转赠下属或施与贫民,从不肯留作私用。他以酒食犒劳这些领袖人物,团结笼络了一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

赡思丁的智谋表现,大都不如军事上的计谋,如借刀杀人、引蛇出洞、佯攻佯退、诱敌深入等那么直观,他的智谋旨在攻心,化解矛盾,尽可能地把对手拉到自己一边来,使之不攻自破。征讨叛乱充分显示了他巧用攻心计谋的才能。其时,叛军已被围住,但他首先伸出的不是拿枪的手,最后未流一滴血就解决了动乱问题,起到了用军事手段不可能起到的作用。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于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吗?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人间的法则则不同,常常是剥夺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谁能够将有余的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得道者。所以圣人(得道者)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功成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被人赞美。

这一章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做对比,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进而主张“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天之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讲“天之道”时,老子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老子将“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张开的弓箭是为了射捕猎物,要随着猎物位置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老子在讲完“天之道”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人之道”和“天之道”恰好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对这种人间法则,他认为这样只会造成天下的贫富不均和权利的不平等,古人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等是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大自然的法则是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存;而人间的法则是不平等,所以人心才会不安,才会有动乱的发生。

“孰能有余以奉于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一问一答,对有道者的行为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有道者会将自己多余的衣物、粮食、财富拿出来奉献给贫穷的人,以达到和他们的均等,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而有道之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扭转时局,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均等,富有的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对财富疯狂占有,财富的高度集中使一小部分人占有着社会上绝大部分财富,他们利用手里的资本使自己变得更加富有,而绝大多数人正遭受着贫穷的煎熬。在封建社会,权钱交易是极其普遍的事,当官的自有人巴结逢迎,送给他黄金万两;有钱的则拿出财宝万贯去讨好当权的,讨来个小官当,然后一步步往上爬。权钱交易的结果势必将普通的老百姓推向贫穷的苦难和被压迫的火海之中。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