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与循吏是司马迁总结的两类官员,他在《史记》中分别写了《循吏列传》和《酷吏列传》。其后的历代史书都依照《史记》的这两部分列传。酷吏,顾名思义,是以一种比较严酷的手段治理百姓的官吏,西汉的张汤、尹齐是其代表。酷吏做事,只按法律行事,不讲人情,如果百姓不能按期交纳赋税,往往会受到严厉惩罚。但与那种欺压百姓的残暴官吏不同,酷吏又比较清廉,而且刚直不阿,不畏豪强,往往敢于对豪门贵族实施惩罚。因此,百姓和歹人、豪强都对酷吏又怕又恨,酷吏可说是两头不讨好。但另一方面,酷吏这样大不受欢迎的人之所以会大量出现,是因为皇帝有时确实需要这样的行政效率非常高的强硬派。不过历史上的酷吏因为频频得罪豪强贵族,基本上结局比较悲惨。
循吏大致上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官。他们与酷吏一样遵守国家法律,但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往往比较温和,对百姓抱有同情心,并讲究人情。他们为官时,往往注重以德服人,并试图教化一方。但在对待豪强贵族时,循吏则不像酷吏那样无所畏惧,他们行事比较谨慎,甚至会明哲保身。大体上,酷吏可以说属于法家人物,而循吏身上则具有更多的儒家思想。总体而言,相比于那些做官只为谋生没有任何精神原则的俗吏而言,酷吏和循吏都是值得肯定的官员。
宦官是怎么来的?
宦官是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在皇宫中当差的男子,又称内臣、内侍、内监等,清代后统称太监。因古代皇帝嫔妃众多,担心男仆与嫔妃或宫女偷情,但宫女力气太小,做不了重体力活,因此宦官逐渐多起来。“宦”本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中国的宦官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但其时数量并不多,汉代之后宦官才多起来。宦官来源,或因穷困,或为奴隶、俘虏、罪人,或被掠卖。入宫之后,多数处于奴仆地位,默默无闻地度过凄苦一生,仅少数身在帝王之侧,蒙受重信,权倾一时。宦官群体之所以在历史上受到关注正是因为个别的权倾一时的宦官。宦官作为皇帝近侍,与皇帝关系密切,有机会接触政治机密。尤其是皇帝年幼或昏庸无能时,往往造成宦官专政的局面。历史上几乎历朝都有程度不同的宦官干政的情况,其中三次最为严重的是在东汉、唐代晚期和明朝。东汉和帝后,多幼帝继位,因此出现外戚专权。而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官力量夺回权力,宦官进而掌权。因此整个东汉后期都处于外戚和宦官争夺权力的拉锯战中,东汉最终也亡于这种拉锯战。唐代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宦官专政与藩镇割据共同构成了唐代中晚期政治的两大痼疾。明代时,因太祖朱元璋不设宰相,皇帝政务繁多,又多懒散,便将政务丢给宦官,宦官专政程度达到了历代之最。由魏忠贤、刘瑾等宦官把持的特务机构东西二厂,将整个明代搞得乌烟瘴气,明代可以说也是亡于宦官。不过宦官中也有人做出一番成就的,比如东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即是个宦官,明朝宦官郑和七下西洋,乃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先驱。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中国古代曾存在宦官,古代的朝鲜、土耳其、埃及等国也都存在过太监,但都没有中国多。